2021-09-22
作者: 加冠广告

有“文化”的景观设计

设计方:LDG兰斯凯普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5年08月–2019年5月

项目地址:济宁市太白湖新区

项目面积:17公顷(一期)

前言| Foreword

济宁文化中心包括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配套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从构想之初就不同凡响,建筑设计竞赛邀约了包括矶崎新

(Arata Isozaki,2019普利兹克奖得主)、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西泽立卫(Nishizawa Ryue, 2010普利兹克奖得主)、何镜堂院士等世界一流大师和知名的建筑设计单位参与。

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挑战,济宁文化中心集“文娱、艺术、展览、收藏、创作、商业”等多元功能为一体,各个建筑单体既需要在世界级建筑大师们的创作之下呈现“唯一性”的特色,

又需要相互融合,和谐共生。景观的参与和实践正是遵循“有机缝合”这一基本原则,来塑造“整体、共情、协调”的外部公共环境,把多样化的城市文化公共建筑,

通过景观环境的创新思维有机地融合为整体,共同构建了文化中心这一综合体,建筑与景观的相得益彰造就了济宁市新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

▼文化中心整体鸟瞰,overall aerial view of the cultural center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区位 | Location

项目基地位于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核心位置,西侧紧邻太白湖,南侧远眺北湖生态旅游区,周边自然资源十分优越。项目用地紧靠圣贤路与运河路,区域内城市路网交通系统发达。

从区位上看,5公里都市圈内有济宁行政中心、市民公园、体育中心、城市展览馆、儿童公园等市级重要项目,文化中心的建设无疑是整体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水平和城市品牌竞争力的又一个重大举措。

▼鸟瞰,项目紧邻太白湖,aerial view of the building close to Taibai Lake©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顶视图,top view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景观与建筑 |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高地公园与绿谷 | Highland Park and Green Valley

济宁文化中心一期包含4个独立场馆,场馆建筑布局呈南北向“一字”排开,整体风格端庄大方,又展现“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在场馆建筑带的东西两侧以及建筑单体之间是建筑外部环境,

主要由高地公园和绿谷两部分组成。高地公园位于场馆建筑东侧,是一个高6米,南北长约690米,面积达33000平方米的超大平台,下部为停车库及配套服务建筑,

它将一期单体建筑和二期商业建筑群有机地粘合起来,可以讲高地公园是建筑之间的一个“共情”空间。绿谷位于场馆建筑的西侧,紧靠运河路,大部分人流可以从绿谷进入各个文化建筑。

绿谷现状标高比城市道路略低1米左右,且与太白湖生态风景区仅有“一路之隔”,从区位及视线上来看,文化中心西立面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高地公园鸟瞰,aerial view of the Highland Park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在景观构思之初,由于场地特征、功能结构、交通方式、竖向高度的不同,高地公园和绿谷被赋予了不同的设计策略。文化建筑的主入口被设置于高地之上,

未来高地公园必将是文化建筑和商业建筑游客的交汇“客厅”,人流的聚合和流动需要较大规模的场地设计。同时又由于高地公园依存于地库建筑之上,植物栽植需要和建筑结构模数相吻合,

因此高地公园被设计为整体的规则式景观。而绿谷则有所不同,它不拘泥于建筑,竖向上突出洼地的绿谷感受,可以充分利用西侧人行道和东侧高地公园的竖向高差,

通过地形的整体营造来强调空间的自由流动、变化以及自然的风致野趣。规则的高地公园为游客提供了大量随处可停留的林荫休憩空间,而绿谷则通过自由组织的空间形态,

分层次地将庞大复杂的竖向、交通、出入口等全部整合在一起。

▼高地公园设计比较规整,Highland Park is designed relatively regular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弧线形的绿谷,Green Valley in curved shape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高地公园理性的模数空间和绿谷的自由形态形成了较强烈的对比,从设计的效果来看,无论理性还是自由缺一不可,都是建筑个体特征及其群体关系最佳演变的结果,

也都是建筑自身功能需求造就的结果。在高地和绿谷之间,也即是理性和自由之间的过渡空间则大胆地“涂抹”绿坡,用自由的大体块“梭形”坡地的渗透介入来模糊两者的差异,

自然景观成为了建筑最好的背景,将原本单调、生硬的建筑边界揉搓得生动柔和。文化场馆既保持着内在的结构秩序,又呈现出高地与绿谷、景观与建筑有机缝合,和谐共生的空间关系。

▼高地公园的铺装与绿植有机融合,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dular fine paving and greening in highland parks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景观角色 | Landscape role

在文化中心的景观设计中,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这些独特的文化建筑,以及如何处理建筑和景观的关系。在E.K.迈耶的一篇随笔中,

他对景观建筑学中普遍存在而又有害的二元性思维模式做了一个有启发性的批评。迈耶认为:“景观建筑学是一个混合行为,不能把二元性的两方面作为对立的情况来简单的描述”。

他认为建筑和景观、文化和自然这些二元的形式是过时的看法,它们在本世纪已经最大限度地影响了人们对景观建筑学的兴趣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文化中心的景观角色首先定位于对建筑主体地位的认同,其次得益于迈耶对景观“混合行为”的论述。景观要避免突显自我,绝不是通过咄咄逼人的景观元素,

创造一个独立于建筑的“震撼”效果,这种“震撼”本质上就是一种二元性的效果。

▼高地公园中随处可坐的“共情”空间,the “empathy” rest space where you can sit anywhere in Highland Park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文化中心景观试图尝试介入“轻柔”的,且具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观来化解基地及建筑彼此间的“矛盾”,通过绿化、坡地、树阵、台地等朴素的景观元素来整合区域内的场地与竖向,

使得庞大的人工建筑环境通过自然元素的渗透和融合得以消解。这种介入方式看起来有点“平淡”,但经过精细的细节处理,产生了一种开放空间尺度层次相宜,动静功能组合相得益彰,

自然和人工交替可持续的景观环境,似乎高标准的创造了景观与建筑 “和谐共生”的理想场所。

▼充满生机的绿化景观,vibrant green landscape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北入口与南入口 | North entrance and south entrance

由于济宁市主城区位于文化中心基地的北面,北入口不仅承接着大量的人流,也是展现文化中心景观的门户。景观布局中将北入口设置于运河路与圣贤路的交汇处,

人流沿运河路往南或从圣贤路往东都能够便捷的进入文化中心。从北入口往高地公园设置了一组“L”型大台阶,这个大台阶可以视作北入口往东的延续,

从西面拾级而上的大台阶合理地解决了高地公园北轴“拐头”的收头问题。同时大台阶北部坡度较大,将“折型”的无障碍坡道和窄边台阶、绿化、消防通道等结合起来,

不仅丰富了交通流线,也满足驻足而坐的休闲功能,竖向高差也得到了合理过渡。为避免大台阶和平台过于“生硬”,景观在大台阶中下部还置入了一块规则的大草坪以及文化中心的LOGO标识弧墙,

这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导向,丰富了空间体验。

▼承接大量人流的北入口广场与大台阶,the north entrance plaza and large steps that carry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入口大台阶与弧形LOGO墙,Large steps at the north entrance and curved LOGO wall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弧形LOGO墙细部,detail of the curved LOGO wall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南入口是连接高地公园和南面美术馆、雕塑公园的重要节点,主要由大台阶、景观步行桥、消防坡道组成。游客可通过台阶便捷地从高地公园进入美术馆或雕塑公园,

也可以从景观步行桥缓缓进入,步行桥桥面离地较高,是欣赏雕塑公园美景和美术馆荷状起伏屋顶的最佳“观景平台”。

▼连接博物馆的南入口处高地公园,Highland Park connecting to the museum at the south entrance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台地上的中轴 | Bottom axis on the platform

由于高地公园的面积较大,东、西两翼商业建筑和文化场馆并列布置,这些建筑在高地上均设有人行主要或多重的出入口,因此高地公园是人流如织的交汇客厅。

景观从交通可达性以及建筑功能的角度出发,沿南北向设置了一条11.2米宽的景观中轴,和中轴垂直的是种植模数统一的行列式绿化带。主导方向的中轴串联起各个建筑前的主入口广场,

而垂直方向的行列式绿化带则可以将人流渗透到高地的角角落落,这样不仅合理地解决了人流动线问题,同时也兼顾到消防通道和消防登高面的设置。中轴两侧种植有双排林荫法桐,

结合两侧的榉树树阵,轴线更显“仪式感”。礼仪的中轴、凸显建筑的入口广场、各自成组的雨洪花园,这些高地上各成一景的空间划分十分明确、理性,但功能和形态又是丰富和紧凑的,

同时“旷”的广场与“奥”的雨洪花园,也顺理成章地形成了高地景观 “开、合”的空间序列。

▼连接不同场馆的景观轴线,landscape axis connecting different pavilions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扩展的人行道 | Extended sidewalk

基地西侧运河路是南北向城市主干道,沿着这条主干道可以画卷般呈现气势如虹的场馆建筑及其景观环境。景观设计注意到一般标准设置的人行道只能解决单一的人行交通功能,

不能为市民提供观赏“画卷”的驻足场所。因此运河路人行道被拓展至绿谷的边缘,以开敞、视线通透的硬质景观为主,打开了从运河路沿线欣赏文化中心西面风景的宽阔视野。

同时人行道的“边缘”借助流线型的台阶和竖向设计,将绿谷的洼地特征进一步表现的淋漓尽致。

▼人行道边缘流线型的台阶设计表现洼地特征,curved steps on the edge of the pedestrian enhan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 valley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人行道边供人休息的硬质座椅,seatings at the sides of the pedestrian for people to rest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场馆入口及交通 | Venue entrance and traffic

济宁文化中心场馆建筑都具备主次入口,以及多用途、多竖向的支入口,这是公共建筑普遍的特点。景观不仅关注于协调好建筑各个入口的衔接处理,也注重游客活动行为的开展。

因此在主要出入口处都布置了较大面积的广场或场地来疏散大人流,并通过适当的造景来创造有活力的多功能城市“前场”空间。而小入口则注重空间的归属感,提供安静、休闲、舒适的“后场”氛围。

基地内实现人车分流,地面主要以步行交通为主,所有车辆均通过高地公园南北车行入口进入停车库。游客可以从停车库直接进入场馆,又或者通过下沉花园或庭院进入高地和绿谷。

▼场地内人车分流,the pedestrian and vehicle are separated in the site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沿圣贤路和运河路设置了少量室外机动车停车场,并配备了出租车候车区和自行车停车区。基地内不设置标准的机动车道,为了满足建筑消防、管理等需求,

景观进行了非标的车行道设计,通过自由形态的组织,将车行道和消防登高面等要求巧妙地演绎在园路、广场、硬质场地中,最终形成一体化的景观效果。同时借助非标的车道体系,

绿谷开辟了VIP车行流线,从运河路可以快捷的到达各个场馆建筑主入口,并在入口处灵活配备了VIP临时停车位。

▼消防坡道,fire fighting slope ©LDG/熊世宝、肖滔、何深华

 

 

 

 

 


 

 

 

 

品牌策划/BP
品牌战略
品牌架构
品牌定位
广告语
品牌故事
理念文化
品牌全案
品牌年度服务
形象设计/CI
LOGO/VI
包装设计
画册设计
品牌物料设计
宣传片/广告片
网站/微网站设计
终端设计/SI
专卖店设计
商业综合空间
品牌及连锁终端
办公空间设计
展厅设计
环境文化/EI
校园文化设计
企业文化设计
美丽乡村设计
厅廊文化设计
党建设计